你身边是否存在这样一种人:
ta渴望亲密,希望能接近潜在的依恋对象(朋友/伴侣),但当那些人靠得太近,ta们会变得非常不舒服,并渴望退出这段关系。然而,觉察到对方离开,ta又变得焦虑,肝肠寸断。
因此,ta传达给别人的信息其实是:“我喜欢你,但你离我远点”。
虽然这一类型在人群中的占比较小(约6%),但ta们往往具有最糟糕的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。
一些工作模型表明,恐惧型依恋更可能陷入虐待关系,与较高的边缘人格障碍、解离症状、孤独、抑郁风险相关。
01
“不愿意进入亲密关系,
但又迫切需要被他人爱”
当一个人处于“恐惧型”的状态下,ta既担心被抛弃,又对亲密感到不适。
换句话说,ta们没有“对亲密的应对方式”——ta想接近的潜在亲密对象,也是ta害怕接近的人。在关系中,这种行为常引起误会,让人迷惑不解。
研究表明,恐惧依恋的成年人会防御性地组织行为,对重要他人出现“理想化(要求一个完美的伴侣)”和“愤怒”的交替情绪,以尽量减少被拒绝的痛苦。
比如为了不被拒绝,宁愿孤独地过日子。努力减少与他人的情感接触,同时又要延续关系。
在情绪调节方面,恐惧依恋者往往比其他不安全类型的人更麻烦)。
比如,很难从愤怒中平静下来,或容易感到强烈的“被排斥感”……无法应对情绪上的“压倒性来袭”时,可能会做出一些破坏人际关系的行为。
一项跟踪600人近40年的研究发现,“恐惧依恋”可以预测个人一生中更多的性伴侣数量,以及更大的性依从性(sexual compliance,即遵从伴侣的性欲望)。对男女来说都是如此。
因为ta们渴望爱,却害怕亲密,而偶然的性关系可以让ta们置于这种处境:
性活动既增加了亲密度,逃离可能导致抑郁的想法,也让ta们在感情上保持距离。
相对其他不安全的依恋类型,恐惧依恋的男性更容易对女性产生敌意、配偶虐待和儿童性虐待。
从性别维度看,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恐惧依恋。在女性样本中,恐惧依恋者具有“低自尊、沮丧和强烈的注意力需要”。
她们的共同点是,对他人有深深的不信任,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。这可能与她们负面的自我看法和强烈的拒绝恐惧有关。
02
是什么造就了一个
恐惧依恋者?
心理学博士Hal Shorey认为,恐惧依恋的成人,一般在童年时期有过至少一名养育者出现过“可怕的养育行为”。
这会在孩子体内产生一种对自身安全的恐惧——孩子下意识地觉察到,照顾者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。
然而,父母并不一定具备主观敌意。有精神疾病的家长也同样会让孩子感到害怕——因为孩子知道父母没有能力保护自己。
从神经生物学观点看,一些具有恐惧依恋对象的儿童,甚至可能无法全面发展出整合性的神经结构,导致成年后的情绪失调问题。
换句话说,孩子生来依恋父母,却不能将依恋者视为“安全基地”。在以后的生活中,ta们会创造出一个想要亲密的人,但同时也会创造出一个害怕亲密的人。
03
如何重建
依恋关系中的安全感?
比如谈恋爱,大约50%的成年人拥有安全型依恋模式,几率其实还不错。在新的关系中,你可以挑战自己的防御能力,并努力在这种关系中发展自己。
或者去见心理咨询师。心理咨询师会成为关系中的“安全基地”,与来访者重新建立一种新的、可靠的、具有接纳性的依恋关系,整合创伤,促进个人资源的整合。
依恋研究表明,儿童依恋类型的最佳预测因素并不是“父母经历了何种创伤”,而是“父母如何理解、解决这些创伤”。
对于未解决的创伤,一个很关键的做法是为自己创建连贯叙述的过程。重新讲述自己的故事本身,就可以“增强”安全感和个人心理弹性。
免责声明:本站文章下载资料全部来源于网络,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收取的费用属于收集资料人工成本费及其他费用。若作商业用途,请到原网站购买,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删除,我们将及时处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