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网友在知乎上发帖问:“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子的?”
下面的回答多种多样,有的认为是经济实力强,或者认为父母温柔体贴,互相尊重,情绪稳定,能平等对待孩子,给予足够的爱和安全感,没有重男轻女,身体健康。
但是完美的起源家族真的存在吗?
1.婴儿的啼哭
如果我们观察新生儿,我们会发现他们对环境的要求几乎是完美的。当他们饿的时候,他们想立即得到牛奶。当他们不舒服时,母亲的安抚最好第一时间送到。当这些瞬间不断地获得满足,宝宝们开始有能力去承受那些迟到的“安慰”。
有些妈妈会在后期通过定时喂奶的方式来照顾宝宝,但这种方法似乎对一些孩子有效,而另一些宝宝则会不断哭闹,宣布妈妈的计划失败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,他们最初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,很难推迟满足这些需求。
当然,在最开始的时候,有些家庭建立了每三个小时喂一次的习惯,甚至会叫醒睡着的孩子,把乳头放进嘴里。婴儿别无选择,只能配合这种喂养方式,他们的身体开始自动调整,以响应母亲的节奏。
有些婴儿可以忍受,因为除了母乳喂养,他们在其他时间得到了很好的照顾。这些得到适当满足的体验可以承受被迫护理的波折。但由于各种原因,很多时候,长期得不到妥善照顾的宝宝往往难以安抚,表现出严重的悲伤情绪,或成为无助的MoMo或躲避。
婴儿期的需求被压抑,成年后对“完美照顾”的渴望以各种方式表达。
2.完美的背后
这些需求在婴儿期、儿童期,往往会放大“创伤”。
当妈妈不买自己想要的玩具时,或者因为工作忙,没有时间陪伴,有些孩子可能会哭得很难安抚,或者对缺少陪伴反应过度,甚至产生一些“症状”,变得敏感焦虑。
这对其他孩子来说似乎很正常,但对这些孩子来说却成了挫折。作为父母,可能会给出不坚强、不懂事或性格不好的评价,这几乎是一种二次伤害,形成恶性循环。
即使一个孩子顺利度过婴儿期,也难免会遇到一些童年时期的情况。
一个女人因为她的购物行为而感到痛苦。在她遥远的童年,母亲每年春节都会给哥哥买新衣服,但她从来没有得到过自己的那份。类似的不足在成年后被疯狂弥补。这个行为的背后,其实是想被关心,有一些小小的满足。对她来说,一个完美的出身家庭意味着被平等对待。
但对其他人来说,童年是一个不同的场景。一位网友回忆说,小时候妈妈情绪很不稳定,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生气。只要他不按照要求去做,或者有什么事情让他妈妈感到不满意,他就会受到侮辱、指责和攻击。他被迫忍受母亲的情绪。
对于这个男人来说,完美的出身家庭,包括情绪稳定的环境,都可以安全的生存。
可见,每个人对理想化的父母都有不同的期待。成年后,他们以各种方式进行补偿,其中一些具有积极意义,而另一些则成为亲密关系或工作中的障碍。
虽然在意识层面,明明知道没有什么是完美的,但潜意识总是默默地把这种需求放在新的关系中,企图寻求满足。
3.“刻舟求剑”
当那些在婴儿期被压抑的需求在成年期寻求表达时,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。
知乎上有个帖子,说他不喜欢同事和家人,觉得他们不会说话,没有情商。他喜欢的男生很多小事都做不好,也没有人能满足自己的愿望。
潜意识里,她希望周围的环境能完美地回应她,这是一种强烈的控制欲。
别人说什么,做什么,或者表现什么,都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。
这必然会受挫,而外在的行为可能是无法控制的愤怒,通过不断地找茬和指责对方来抗议,或者迅速回避。
在成年人的世界里,类似的情绪也会让人感到羞耻和自责。他们认为自己性格不好,开始讨厌自己。自我攻击开始出现。平静的外表下,内心世界在交战。
个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他们只是每天都觉得累。在外人眼里,正常的社交成了炼狱般的考验,亲密关系千疮百孔。
这种表达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非常隐秘。比如我们可能会遇到一段在意识层面找不到任何问题,却总觉得累的关系。
对方在语言层面的表达没有异常,但是他经历了很大的压力,想要进攻或者离开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个人经历了太多的后天“训练”,如何与外人相处,什么样的表达才算得体礼貌。
然而,通过意识的训练很难掩盖潜意识发出的信息。婴儿般的需求加上成年人的力量,情感张力巨大,一旦亲密关系开始,这些“惊涛骇浪”就会淹没个体的个性。
越是人生的最初几年,尤其是在语言尚未形成的阶段,表达就越隐秘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学会了很多道理,学会了很多方法和技巧,但还是觉得痛苦,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很难解决。这些思想没有触及语言无法触及的过去。
4.治愈当下的创伤
(1)能回忆起的部分
有些“创伤”是可以记住的。当一些成年人回忆起童年的痛苦时,他们会像孩子一样悲伤和哭泣。他们对父母有巨大的愤怒和不满,他们似乎在一瞬间回到过去,像当初一样与外界打交道。
这是人格中非常敏感的部分,在新的关系中往往会不经意间被触发。别人的一些言语或行为让我们回到童年的噩梦,导致我们瞬间表现得像个孩子,把所有的情绪都倾注在对方身上或者折磨自己。
你可以先意识到这一点,给自己时间“缓冲”,重新思考这是我们面对这些事情的过度反应还是孩子般的无助。
试着用自己成年的部分去理解过去,而不是完全被过去淹没。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,你往往会自己找到许多解决办法。
(2)婴儿与死亡
婴儿一开始完全依赖母亲。当他们得不到及时照顾时,他们会担心死亡。这是“死亡焦虑”的原因之一,也是为什么有些成年人非常害怕进入关系,或者在亲密关系中,即使对方一再向他们保证,也很难有安全感。
他们心中的婴儿部分仍然害怕自己的“死亡”。
这种焦虑会无形中放大许多波折,他们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在潜意识里蒙上“死亡”的面纱。
首先,我们可以意识到,关系中的波动甚至分离不会让我们死亡,但我们仍然可以生存,并且有能力处理各种问题。
“死亡焦虑”会封印解决冲突的能力。
(3)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
当婴儿需要被照顾的需求受挫时,他们会在幻想中攻击母亲,认为自己的力量可以摧毁她们。有些成年人在人际关系中小心翼翼,避免冲突,甚至为此出卖自己的利益。事实上,他们潜意识里担心自己的愤怒会伤害甚至“摧毁”对方。
这是一个婴儿对自己力量的高估。
也有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感到无助、不满或愤怒的个体,部分原因是他们下意识地期待理想化的父母的照顾,也就是变相拥有一个完美的出身家庭,并不自觉地将这种期待投射到外界,企图在新的关系中得到满足。
这必然会受挫,它会把自己的力量交到别人手里,期待外界给我们原本可以通过自我成长获得的礼物。
这就像一个孩子哭着向父母要他们没有的东西。
没有完美的出身家庭,有些东西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觉察、反思和改造才能获得。就像第一个宝宝一样,可以用满足的部分去抵抗不满足的“创伤”,发现此时此刻身边的美好,给自己一个机会,敞开心扉,与这部分相处,形成自己独特的意义。
愿我们所有的灵魂都愿意理解和接受这件事。